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蒋若晴
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”驱车驶入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南塘镇彭村,只见村道两旁绿荫如盖,枝叶扶疏。微风拂过,树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庄与绿树之间的不解之缘。
谁能想到,这里曾是一个组织涣散、环境脏乱的落后村。而今,一场以绿为媒的美丽变革正在上演:新人喜结连理时,在村口种下连理枝;学子蟾宫折桂后,在“状元林”栽下桂花树……一株株新绿,不仅装点了农家小院,更让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,润泽人心。
“有喜事来种树”
仲夏时节,彭村百亩荷塘已是满池红影。沿着荷塘旁的山路蜿蜒向上,一座凝聚着村民十余年心血的森林公园映入眼帘。每逢新婚燕尔,彭村的年轻夫妇总会携手在森林公园或村口栽种“幸福树”,用“添绿贺喜”的方式纪念自己的幸福时刻。
“我们引导新人积极参与‘有喜事来种树’活动,用种植绿树代替大操大办。”彭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波介绍,2024年,茂名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《“有喜事·来种树”倡议书》,对这一文明新风进行制度化倡导,鼓励人大代表带头示范,推动活动覆盖全市。
“摆酒热闹一阵子,种树几代人得益。这是给子孙种下福根,非常有意义!”彭村隔壁的镇江镇山口村,是“有喜事来种树”发源地之一,山口村原党委书记张建寿感慨道,从“摆几桌酒”到“种几棵树”,如今各村村民凡遇嫁娶、添丁、升学等喜事,皆会到山坡捐种绿树。
在彭村,孩子考学也是一件大喜事。“这片是我们的‘状元林’,孩子们考上了大学,便来这里栽种一株桂花树,这已经成为一种风俗。”凝望着“状元林”树木上历经岁月的记名卡片,彭村原党支部书记吴国杨介绍。
为涵养良好家风、带动文明乡风,村里连续17年开展奖教奖学活动,每年6月底为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颁发奖状与助学金,并鼓励他们走进“状元林”亲手种下希望之树。这一举措让尊师重教、崇德向上的种子在村民心中悄然生长。
“中午先去种树,晚上再参加集体奖学活动,一整天过得充实又欢喜。不仅省去大操大办的宴席开销,孩子还能拿到奖学金,仪式感一点不少!”村民陈兴鹏回忆道,4年前儿子考上大学时,一家人种下了一株桂花树。如今,小树已经枝叶如伞,每到花开时节,都能收获馥郁芬芳。
“年例大过年”是茂名的老传统,每逢“年例”,茂名村中总要大摆宴席,请亲朋好友与往来过客共享美食。今年年初,“做年例,齐种树”为茂名传统民俗注入新生机,游子返乡、亲友相聚时,总能听到村民热情招呼:“森林公园还有20多亩空地,大家可邀亲友睇年例、种‘年例树’,让年例添绿增彩。”
从新婚的“幸福树”到升学的“状元林”,从人生喜事的纪念树到传统年例的“年例树”,“有喜事来种树”的习俗在当地已深入人心,成为将生态文明、家风传承与乡风文明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。
绿满山村,以树聚心
彭村种树的历史要从2008年说起。
那时候,“灰头土脸”是彭村的常态,“村路没有水泥硬化,一下雨村巷泥泞不堪,难以下脚。”回忆起刚回到彭村时的场景,吴国杨仍然表情凝重,“更棘手的是人心散,假设维修村路需要砍掉一点龙眼树枝,村民便漫天要价,开口就要八百一千的。打架斗殴更是时有发生。”
从“脏乱差”到“清和美”,彭村的蜕变藏在“以树聚心”的新办法里。“树能绿化环境,更能凝聚人心。要是家家户户都参与种树,村庄面貌肯定能变样。”望着光秃秃的山头,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国杨打定主意,先从“立信”开始,他召集村干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,立下“贪一罚万”的铁律,用廉洁作风树立威信。渐渐地,爱家乡、爱集体的热情被点燃,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植树“义工”队伍,扛起锄头、提着水桶,在荒山上种下希望。
2013年,一条3.1公里长的绿道从彭村蜿蜒至高州市区,1万多棵新树沿路挺立,成为彭村蜕变的新起点。
路通了,树活了,可怎么将生态建设与移风易俗相结合,让种树从“任务”变成“自觉”?村委会广播站发挥了大作用。在彭村,装在楼顶的高音喇叭几乎每天都会响起来,无论是讲廉洁小故事、表彰好人好事,还是呼吁倡导“有喜事来种树”活动,“大喇叭”总有说不完的话题。广播员冯振祥笑着说:“喇叭一喊,政策全知晓,村里风气慢慢就正了。”
移风易俗的路上,还有一群被村民尊称为“村大爹”的老人们。他们德高望重,说话有分量,村委会便把老人们组织起来,耐心讲解用种树代替大操大办宴席的好处。老人们听进去了,便主动走家串户宣传。“村民信我们,愿意听劝。”张建寿回忆,自2014年起,喜事种树的习俗在高州生根发芽,11年间累计植树超2500万株。
为了让绿色成为村庄常态,彭村还开展“一年七个植树日”活动,将植树节、春节等重要节日都定为植树日,呼吁村民们在村里的各个角落种下新绿。十年耕耘,彭村建成了一座占地600余亩的村级森林公园,与百亩荷花池、沿江风貌带共同绘就生态画卷,年接待游客量高达30万人次。
10年种树,不只种出了满村绿荫,更孕育了文明新风,让“喜事栽树”替代了大操大办,让“绿树传家”凝聚起淳朴的乡情。
推门见绿,庭院里开出文明花
“广东有句老话叫‘门前三嚿石’,过去邻里之间靠着门口几块石头,农闲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、互相帮衬。现在手机消息响个不停,可人心却好像远了。”吴国杨坐在自家小庭院里,笑呵呵地说,“在庭院里一坐,茶水一喝,把话敞开了说,大家都能和和气气的。”
在彭村大规模植树造林告一段落后,一场关于“身边美”的行动悄然展开。村里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绿化深度融合,发动党员群众从自家庭院的净化、绿化、美化做起,一场创建“绿美庭院”的热潮迅速席卷全村。
吴国杨的庭院便是其中的典范:院门从不落锁,村里人、返乡游子,甚至过路的陌生人都能推门而入。庭院中央,一方凉亭供人休憩;斑驳的墙面上,“道德引领风尚,文明成就未来”的家训木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这座“和气庭院”,早已成为彭村化解矛盾的“调解室”。村里姓陈的两兄弟因门口公用道路多年争吵不休,去年4月,吴国杨把两家人都请到了自家庭院来,凉亭下茶香袅袅,兄弟俩在轻松氛围中渐渐放下成见。吴国杨摆事实、讲道理,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,在村委会见证下签订和解协议。“村民之间的小纠纷、对政策的不理解,来这儿喝杯茶、唠唠嗑,疙瘩就解开了。”吴国杨笑道,“别看这庭院小,却能办大事。”
这方小庭院,还是村民议事的“智慧角”。十多年来,彭村许多重大决策都在这里萌芽:从村道规划到公共设施建设,先由村民在庭院里“七嘴八舌”提建议,才拿到大会上决议。比如彭村那条2.6公里的排水渠,因涉及100多户的农用地,一直没能硬化,给村民出行和耕种带来不便。去年6月,吴国杨借着大园村村民来庭院喝茶的机会,用家常话动员:“回去串串门,可别浪费了建设‘百千万工程’典型村的好机会。”就这样,思想工作做通了,这条紧邻荷花池的水泥路,成了村民和游客都爱走的惬意路。
在高州市美丽庭院建设行动指引下,彭村以“一个小院子、一棵遮阳树、一盏照明灯、一套小桌椅、一句好家训”为标准,家家户户打造出各具特色的“美阳台”“小花园”。漫步村中,家家窗明几净,院角鲜花绽放,真正实现了“一户一景色,一院一画卷”。
这些“绿美庭院”不仅成了乡村新景观,更让和睦乡风在庭院内外蔓延生长,勾勒出生态与文明共融的乡村振兴图景。当文明扎根土地,乡村的未来,自有万木葱茏。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