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每个人都曾讲过故事,但金庸讲故事的方式,无疑比任何人都更加动人、更加精彩。他从31岁开始创作武侠小说,直到46岁宣布封笔,在这15年间,他创造了15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巨作,无法不让人感叹他的天赋与才华。
金庸的真名是查良镛,生于1924年2月,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县袁花镇赫山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。从小他便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,家中既有父母的教诲,也有世代传承下来的文人气息,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。
在金庸的童年时光里,他内心充满了同情与柔情,尤其是对弱者的怜悯。曾有一个情节深深打动了他——家里的长工,原本只是一个小豆腐店主的儿子,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。妻子虽美丽却遭到了恶意陷害,最终丈夫被囚禁,且身心都受到了残酷摧残。金庸由此产生了对“强者欺凌弱者”现象的强烈反感,心中萌生了要像侠客那样伸张正义的想法。这一情节也成了他后来创作小说《连城诀》的灵感来源。
金庸8岁时便接触到第一部武侠小说《荒江女侠》,从此爱上了这个充满英雄气概的世界。之后,他继续阅读《江湖奇侠传》和《近代侠义英雄传》等作品,但他最钟情的,始终是《水浒传》《三国演义》和大仲马的《三个火枪手》。
展开剩余81%1936年,12岁的金庸从家乡的龙山学堂毕业,考入了嘉兴中学。三年后,他顺利进入了高中。这时,他内心的叛逆精神开始显现出来。高二时,他发表了一篇名为《阿丽斯漫游记》的文章,借用一条眼镜蛇的形象讽刺了学校训教主任沈乃昌,这篇文章引起了学校的不满,最终金庸被迫退学。
退学后,金庸转学至衢州中学,但他的叛逆性格依旧不改。他再次撰写文章,批评学校的教导处主任欺凌学生,虽然这篇文章措辞更加谨慎,但他依然被学校记了大过,差点再度被开除。
1943年,金庸考入了重庆的中央政府大学外语系,但由于他投诉校内的国民党特务,他在大二时再次被开除。此后,金庸离开学校,投靠在重庆的表兄蒋复璁,成为中央图书馆的图书馆员。在抗战胜利后,他继续求学于东吴大学法学院,并开始在《东南日报》和《大公报》工作。1948年,他被派往香港担任《大公报》香港分社的记者,之后又转职为《新晚报》的副刊编辑。
那时,金庸与梁羽生在同一个房间、同一张桌子上工作,梁羽生已经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,而金庸仍专注于法学研究,撰写法律论文,并取得了国际法学家梅汝璈的赏识,梅向他推荐了外交部的工作机会。金庸满怀期待地前往北京,但由于不适应那里的生活,他很快辞去了外交部的工作,返回香港。
1952年,金庸回到报业,成为《新晚报》的副刊编辑,并开始尝试撰写电影剧本《绝代佳人》《兰花花》等。1959年,金庸和几位同学合资创办了《明报》,尽管创刊初期亏损严重,但金庸凭借前期小说《书剑恩仇录》《碧血剑》《射雕英雄传》等的连载,逐渐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。
《神雕侠侣》连载时,金庸几乎没有休息时间,每天埋头写作、修改,几乎没有时间吃饭,常常是写到半张纸就交给排版工人去排版。由于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期待,很多人甚至直接跑到报社想要提前一睹为快,报纸也因此迎来了盈利。
1967年,香港爆发了“六七暴动”,金庸由于支持反抗而被迫逃亡,避难到了瑞士。1972年,48岁的金庸宣布封笔,正式告别了他心爱的武侠江湖。此后,他花费了10年的时间对自己15部武侠小说进行修订,到1981年,他完成了所有作品的最终版。
金庸的作品让他在华人世界中享有了崇高的声誉,他的创作不仅成为了当代文学的一部分,也让他跻身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。
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英雄传说,它们融合了他对理想侠客世界的想象,灵感最早来自一本名为《天方夜谭》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。这本书充满梦幻般的理想主义,展示了人民的智慧、勇气和斗争精神,深深吸引了金庸。在1954年,他尝试模仿《天方夜谭》的风格,创作出了武侠小说《书剑恩仇录》。这部小说不仅借鉴了阿拉伯故事的叙事手法,而且用奇幻的元素融入了传统中国武侠文化,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奇异又真实的江湖世界。
金庸的《雪山飞狐》采用了回溯的叙事手法,以细腻的情感刻画人物的命运和性格,这使得小说一经发表便受到读者热烈追捧。金庸一直推崇《天方夜谭》的文学风格,他认为讲故事的能力是一种天赋,能够将一个普通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。金庸自信地表示,在讲述同样的故事时,他能比别人讲得更加生动有趣。
在创作过程中,金庸不仅注重情节的曲折和扣人心弦,更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。他能够巧妙地将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背景融合,让人物在虚拟的世界里焕发光彩。比如,他在《天龙八部》《射雕英雄传》《神雕侠侣》等作品中,将历史人物的特质融入到虚构的江湖传说中,塑造出了鲜活且立体的侠客形象。
金庸的作品也特别擅长将历史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相结合。以张三丰为例,历史上的张三丰是元朝末年的一位隐士,但金庸在《倚天屠龙记》中则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深具抗元思想的武林大侠,这样的创作手法让金庸的作品充满了历史的张力。
金庸对武侠小说的理解不仅仅是展现侠士们的英勇,而是要通过他们在典型环境中的成长和性格的刻画,展现出复杂的“爱与恨”。他的小说作品中,侠义精神与浪漫爱情交织在一起,充满了理想主义和纯洁的情感,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至今仍未消失。
尽管金庸已不在人世,但他的侠客传奇却仍然延续着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,成为华人文化中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